記者體驗數字化養殖產業全流程:一個養殖場,裝在手機里——《浙江日報》
8月26日,《浙江日報》親歷版刊發《記者體驗數字化管理養殖產業全流程 一個養殖場,裝在手機里》一文,全文如下:
在(zai)常人的印象中,養(yang)殖(zhi)行業(ye)往往環境臟亂、技術(shu)含量(liang)低。但在(zai)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,一部手機、一塊智能大屏,就能管理(li)養(yang)殖(zhi)、屠宰(zai)、加工(gong)、銷(xiao)售等全產業(ye)流(liu)程。可以說,這里顛覆了你對生(sheng)豬養(yang)殖(zhi)產業(ye)的一切想(xiang)象。
當養殖業遇(yu)上互聯(lian)網,會碰(peng)撞出什么樣(yang)的火(huo)花(hua)?帶著好奇,我(wo)們(men)前(qian)往位于海(hai)鹽縣望海(hai)街道的青(qing)蓮食品(pin),當一回“豬倌”,尋(xun)找答(da)案。
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(xian)公司“未來工廠(chang)”外觀。受訪者(zhe)供圖
“不掌握些高科技,還真養不好豬了”
在體驗養豬前,我們(men)就做好(hao)了(le)吃(chi)苦的(de)準(zhun)備(bei)。
上(shang)午9時(shi),我(wo)們(men)與(yu)養殖事業部運營經(jing)理姚(yao)(yao)江濤相約在企業門(men)口見面。步(bu)入企業,姚(yao)(yao)江濤帶我(wo)們(men)穿過展廳,徑直走向戰略指揮(hui)中心及(ji)大數據分析中心,呈現在眼前的是(shi)一(yi)塊長10余米(mi)的電子(zi)大屏,上(shang)面清晰顯示著豬舍內(nei)的實況(kuang)。
我們看到,一個(ge)(ge)個(ge)(ge)大開間(jian)被(bei)分成若干(gan)個(ge)(ge)小豬(zhu)(zhu)欄,每欄約(yue)20平(ping)方米,有的關(guan)著剛斷奶的仔豬(zhu)(zhu),有的關(guan)著6個(ge)(ge)月大的成年豬(zhu)(zhu),數量大多控制在20頭(tou)左右。
青蓮食品工作人員(yuan)(右)指導記(ji)者“云”養豬。通訊(xun)員(yuan) 陳琳 攝
在簡(jian)單(dan)了解目前的(de)養(yang)殖(zhi)情況后,我們不禁躍(yue)(yue)躍(yue)(yue)欲試:“什么(me)時候可以開(kai)始體(ti)驗養(yang)豬(zhu)?”姚江濤卻(que)笑言,眼前這塊電(dian)子大(da)屏,加(jia)上一部手機,就是我們能體(ti)驗到的(de)全(quan)部了。“現在養(yang)豬(zhu),最(zui)不缺的(de)就是人。”
我們立馬“傻了眼”。這里和(he)預(yu)想的不(bu)太一(yi)樣,不(bu)用穿著厚厚的工作服,也不(bu)用親自喂食、喂水,待在清(qing)涼的辦公室內,動動手指,照(zhao)樣能(neng)照(zhao)看豬。
就在我們愣(leng)神時,電(dian)子(zi)大(da)屏(ping)上(shang)跳出(chu)提示:“一棟(dong)豬(zhu)舍(she)溫度異(yi)常”,姚江(jiang)濤(tao)立即聯系相關工作人(ren)員前往查看。“農業生產,以前靠天吃飯,現在靠技術吃飯。”姚江(jiang)濤(tao)說,每棟(dong)豬(zhu)舍(she)內安裝著(zhu)各類傳感器(qi)和攝(she)像(xiang)(xiang)頭(tou),連接這些(xie)傳感器(qi)和攝(she)像(xiang)(xiang)頭(tou)另一端的,除了電(dian)子(zi)大(da)屏(ping),還有養殖人(ren)員的手機(ji)。
說(shuo)罷,姚江濤掏出手機(ji),向我們展(zhan)示(shi)“口袋(dai)牧場”APP。和電子(zi)大屏匯集、顯示(shi)數據的(de)功能(neng)不同,“口袋(dai)牧場”APP是實現數字化養殖的(de)操(cao)作終端。
“你們可(ke)以試試。”接(jie)過(guo)姚(yao)江濤的手機,在(zai)他的指導下,我(wo)們打開(kai)該APP,點(dian)擊錄(lu)入,就(jiu)開(kai)始(shi)“云”養豬了(le)。以母豬為例,一(yi)般一(yi)天需投喂3次,我(wo)們便將時間設(she)定為7時、14時和17時。
“沒想到‘小白’也能當‘豬倌’!”我(wo)們(men)連連感(gan)嘆(tan)。更有意思的是,采訪(fang)中(zhong)我(wo)們(men)得知,目前企業(ye)養殖管理人員中(zhong),有將近一半畢(bi)業(ye)于信息(xi)技術專業(ye)。“不(bu)掌(zhang)握(wo)些(xie)高科(ke)技,還真養不(bu)好豬了。”姚江濤開玩(wan)笑說道。
如今,在青蓮(lian)食品(pin),只要輕點手機,就能管(guan)住分布在全國各地的18家養殖(zhi)場,且養殖(zhi)1萬頭豬僅需要3名(ming)員(yuan)工(gong)。
“凡是機器能干的事情,都讓機器來做”
漫步青(qing)蓮食品(pin)(pin)廠(chang)區,沿街處一間寫有“膳(shan)博(bo)士(shi)黑豬(zhu)鮮(xian)肉(rou)包”的(de)(de)小(xiao)鋪吸(xi)引了我們,前來品(pin)(pin)嘗的(de)(de)顧(gu)客絡繹不絕(jue)。“這可是我們的(de)(de)‘網紅(hong)’。”青(qing)蓮食品(pin)(pin)總裁助理(li)繆雨略(lve)顯(xian)自豪。
一家生豬養殖(zhi)企業,為何做起(qi)了(le)包(bao)子?我們心生疑(yi)惑。原來,這些年,青(qing)蓮食(shi)品從“一塊豬肉”出(chu)發(fa),不斷向(xiang)產業鏈上下游延伸,依托數字化“串”起(qi)了(le)研發(fa)、養殖(zhi)、屠宰、加工、銷售等全產業鏈條(tiao)。
拿黑豬鮮肉包來說,它(ta)們(men)就(jiu)出(chu)自青蓮食(shi)品打造的(de)“未來工(gong)廠”。“走,帶你們(men)去瞧瞧。”在繆(mou)雨的(de)帶領下,我們(men)驅車前往1公里外的(de)屠宰加工(gong)廠。
穿(chuan)戴好防(fang)護裝備(bei),經過噴(pen)霧消(xiao)毒通道,我們走進(jin)占(zhan)地1萬平方米(mi)的(de)包(bao)子生產車間。和(he)想象中“未來工廠(chang)”應有的(de)樣子一樣,這里(li)有一條條流(liu)水(shui)線、一個(ge)個(ge)機器臂、一臺臺AGV小車(自(zi)動導引(yin)搬運車)。
青蓮(lian)食(shi)品(pin)自(zi)動化生(sheng)產的鮮肉包(bao)。受訪者供圖
放眼望去,偌大的生(sheng)產車間內,員工只有寥寥幾人,每人掌管(guan)著兩三臺機(ji)器。“他們只需負責調整參數(shu)、查看機(ji)器是否異常等。”繆(mou)雨告訴我(wo)們,“凡是機(ji)器能干(gan)的事(shi)情,都(dou)讓機(ji)器來做。”
車間主任馮偉(wei)演(yan)示了一遍操(cao)作流(liu)程(cheng)后(hou),我(wo)們按下綠(lv)色按鈕,包子生產(chan)線便開始緩(huan)(huan)緩(huan)(huan)啟動。拌料、和(he)面、包餡、醒發、蒸煮、冷卻、包裝等流(liu)程(cheng)一氣呵(he)成。據悉,在這(zhe)間“未來工廠(chang)”,若產(chan)能(neng)拉(la)滿,一天可生產(chan)100萬只(zhi)鮮(xian)肉包。
在青蓮包子生產(chan)車間,車間主任馮偉向記者演(yan)示(shi)操作流(liu)程(cheng)。 通訊員 陳琳 攝
我們發現,這間(jian)“未來(lai)工廠(chang)”與一(yi)旁的屠宰廠(chang)之間(jian),有一(yi)條長長的輸送帶(dai)(dai)。“新鮮的豬(zhu)肉從屠宰廠(chang)出來(lai),通過輸送帶(dai)(dai)直達包子生(sheng)產(chan)車(che)間(jian)進行加工,可避免使用冷(leng)凍豬(zhu)肉,提升產(chan)品價值(zhi),提高鮮銷率(lv)。”馮偉說(shuo)。
眼下,青蓮食品(pin)的豬肉(rou)平均鮮(xian)銷率(lv)已從60%提升至91%,平均利潤率(lv)從1%升至6%,單家工廠(chang)的年產(chan)值(zhi)可達30億元。接下去,青蓮食品(pin)預(yu)計每年還將投入1000萬元以上,用于(yu)“未來工廠(chang)”建(jian)設。
“產品上新周期從半年壓縮到短短幾天”
轉眼到了中午,我(wo)(wo)們跟隨(sui)繆雨來到食(shi)堂,她拿(na)出(chu)粽子(zi)讓我(wo)(wo)們品嘗。“這是今年推出(chu)的新品,市場(chang)反饋很不錯。”繆雨推薦(jian)道。
我(wo)(wo)們(men)注(zhu)意到,食堂一(yi)角的(de)冷柜里,還整齊陳列著(zhu)大紅(hong)腸、餃子以及(ji)旗下品牌“膳(shan)博(bo)士”的(de)各類生鮮單品。繆(mou)雨(yu)告訴我(wo)(wo)們(men),為了(le)推出(chu)這些產(chan)(chan)(chan)品,青蓮食品費了(le)不少心(xin)思(si)。“我(wo)(wo)們(men)以前都是站在產(chan)(chan)(chan)品的(de)角度去思(si)考問題,利用自身資源(yuan)去打磨產(chan)(chan)(chan)品,努力提升產(chan)(chan)(chan)品效益,卻忽視了(le)消費者的(de)訴求(qiu)。”繆(mou)雨(yu)說(shuo)。
疫情(qing)給了青蓮食(shi)品思考(kao)和改變。在繆雨手機(ji)里(li),我們看(kan)到了疫情(qing)期間組建的50多個(ge)(ge)微信群(qun),每個(ge)(ge)群(qun)都有(you)200至300人(ren)。從(cong)群(qun)名稱可以看(kan)出(chu),這些是青蓮食(shi)品的社區團購(gou)群(qun)。“每個(ge)(ge)群(qun)都有(you)企業管理人(ren)員加入。”
出于好(hao)奇,我(wo)們點開其(qi)中一個(ge)群,翻(fan)閱聊天記錄,除了訂單需求,還有不少客戶(hu)反饋,比如“紅腸肉很多”“能否推(tui)出更多單品”“起送(song)量建議減少”等。“其(qi)實整個(ge)運營體系,最核(he)心的除了高效的產業鏈(lian),就是實現用戶(hu)價值。”繆雨告訴我(wo)們。為此(ci),青蓮逐步從產品思(si)維(wei)向用戶(hu)思(si)維(wei)轉變,在此(ci)基礎上建立柔(rou)性供應(ying)鏈(lian)。
用(yong)戶需(xu)求(qiu)為企業生產和新(xin)(xin)產品(pin)開發提(ti)供了方(fang)(fang)向。繆雨說(shuo):“打(da)通了企業與消費者之間(jian)(jian)的(de)互動渠(qu)道,現在青蓮食品(pin)的(de)產品(pin)上新(xin)(xin)周(zhou)期從半(ban)年(nian)壓縮到(dao)短(duan)短(duan)幾天。此前開發一款新(xin)(xin)品(pin),需(xu)要(yao)經(jing)過大量的(de)線下(xia)調研、開會、評審(shen)、試(shi)吃,最終才能得到(dao)市場反饋,起(qi)碼需(xu)要(yao)3個(ge)月到(dao)半(ban)年(nian)左右(you)時間(jian)(jian),且大部分基于企業單方(fang)(fang)面(mian)的(de)信息、預測和判斷,市場成功率低(di)。”
臨近采訪結(jie)束(shu),繆雨點(dian)開(kai)一份數據報(bao)表。“你們看,我們最多的(de)一個(ge)月(yue)開(kai)發(fa)了56款新產品(pin),其中有(you)效產品(pin)達32個(ge),市場成功率較(jiao)前一個(ge)月(yue)提高47個(ge)百分點(dian)。”她(ta)還向我們透露(lu),近期企業正研發(fa)直(zhi)屬終端(duan),即將(jiang)構建一套更加完(wan)整、智(zhi)能的(de)客戶直(zhi)達業務模式。
我們(men)相信,傳統行業牽手數字化,將會有更大的發(fa)展空間。
- 上(shang)一條嘉興日報——用好肉做好包,“黑豬專家”又有新動作
- 下一(yi)條疫情下,一塊生鮮豬肉的“雙城記”——《新民晚報》